日本:东北无“工业血液”李四光:有大油值得开采
2025-03-01 “全”动态
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作为工业原料,它在每个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甚至多次出现因为争抢资源爆发战争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由东北三省入侵我国,他们还派出了大批专家在东北大地上寻找石油,但是苦苦寻找三年却无功而返,因此,在许多西方人眼里,我国石油资源相当匮乏。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被冠以“贫油国”的帽子,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却称:东北有大油田,值得开采,最终李四光的话也得以应验。那么,李四光的信心从何而来?
1889年10月,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但是李四光自幼成绩很优秀。1904年,李四光还获得了公费赴日本留学的机会,进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13年,李四光再次远渡重洋前往英国留学,学习了采矿专业,后来改学地质学,并在1919年顺利毕业,深得多位导师的赏识。他像一颗冉冉升起的地质界新星,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长期战乱、积贫积弱、千疮百孔,李四光收到回国担任政协委员的邀请。消息一经传出,很多外国专家出面百般阻挠,他们软硬兼施,一边用丰厚的物质条件诱惑,一边威胁李四光不要回国,如果李四光执意不从,将会动用武力进行扣留。尽管国外的条件和待遇都十分优越,但是李四光没有贪图名利富贵,更没有惧怕回国之路道阻且长,只想把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建设。
就这样,李四光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从英国伦敦前往法国,又经过意大利,几经辗转最后才返回祖国,这一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这里也体现出李四光具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眼界和格局。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石油资源的支持,他更愿意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当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对于工业的发展很看重,因此对石油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若无法实现资源自给自足,一直依赖进口,就等于被其他几个国家扼住发展的命脉,这对我国的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回国后的李四光临危受命,担任起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主任,投身于石油勘探开采工作。
事实上,早在日本从东北三省入侵我国的时候,就曾派出大批专家在东北大地上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勘测,结果却毫无收获,当时他们就曾断言我国石油储量少之又少,很多西方国家也给我国扣上了“贫油国”的帽子。因此,当我国提出自主勘探石油的计划之后,许多国家都不看好,都是等着看笑话的姿态。因为当时我国落后的设施和技术难以支持这一伟大的事业,再加上日本专家的推断,其实也不难理解了。
想要摆脱成见,最好的做法无疑就是用事实说话。李四光来不及考虑太多,就积极投身到石油事业当中。他运用毕生所学,查阅大量资料,对我国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我国存在大型油田的结论,他对我国石油资源的蕴藏量也很有信心。
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李四光运用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给出了可能含油的远景地区的划分,还可以将力量着重放在华北平原和东北的松辽平原。可是这一提议在多位专家中就引发了热议,马上就遭到了质疑,很多人怀疑日本专家找了三年都一无所获,东北大地上真的有石油吗?
李四光面对质疑,依然坚信自己的眼光不会错。为了说服大家,他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古老的中世纪开始,松辽平原在地质构造中就属于自然沉降带,两亿三千万年以来,这片沉降带旁边的隆起带倾泻下来的大量有机物质都堆积在这里,在漫长的岁月积累和演化下,这里成为封闭性良好的厚厚的沉积层,这也是原始有机物质转变成石油的重要条件。
因此,他认为松辽平原有很大的可能性存在大油田。李四光的分析让大家信心倍增,可是光有理论支撑,而没有实践,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大油田究竟在哪里呢?
1955年在地质部石油考察队中,李四光及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地质勘查队员,就像蒲公英一样飞向全国四面八方的普查区,进行石油勘探。李四光带领一支队伍来到东北松辽平原,广袤的平原上土地荒凉、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
白天骄阳似火,炙烤着每一位地质勘探队员,灌木丛划破皮肤,伤口又受蚊虫叮咬,实在难以忍受;晚上寒风刺骨,还伴随着野兽的吼叫声,又让人难以入睡。为了早日让国家摘掉“贫油”的帽子,李四光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研究材料、做多元化的分析,长时间过度劳累使他的肾病逐渐恶化,最后不得不摘掉一个肾脏,但他依然没有退缩或者松懈。
一晃几年过去了,松辽平原上依然没有捷报传来,石油勘探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眼看着我国工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对石油的需求迫在眉睫,地质部和李四光都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68岁的李四光身体健康情况不太好,虽然没有到石油勘探的一线去,可他依然坚守在后方,鼓励大家继续勘测。他心里的压力从不对人提起,只有身边的爱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为李四光的身体着想,我国政府决定让他先前往杭州的疗养院休养身体,再做打算。得知消息的一些勘探队的们就心生动摇,开始怀疑李四光的判断是不是准确,认为如果一直不能勘探出石油,还不如及时作出调整方向,投入开发人工合成石油,避免延误发展。李四光直接推迟了休养时间,连续数日加班加点地分析新的数据记录,划出了在那片区域上钻井的位置和布局。这一次,李四光的信心格外强烈。
在千里荒原上,广大干部和工人都紧锣密鼓地进行钻井工作,钻头越往下越深,工人们的心也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钻头在无数人的关心下,终于到达了李四光指示的白垩纪地层,这片土地下是否蕴藏石油昭然若揭。盼望着,盼望着,取下钻头带出的岩心一看,果然带有标志着石油层的油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松辽平原上有石油,中国不是“贫油国”!
千千万万工人多年的努力,在这一刻,终于得到回馈,人们对这一天期待已久,一瞬间欢呼声呐喊声气吞山河,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位朴实的石油工人脸上。消息火速传来,李四光疲惫的身躯微微颤抖,满头白发两鬓苍苍的他,不禁热泪盈眶。
石油工人们铆足了干劲儿,一腔热血投入到石油开采中去。1959年,出现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石油工人,为了石油事业奉献出青春和热血。1963年,周恩来总理激动地向世界宣布:我国地质学专家独创石油地质理论,勘探发现大型油田。这一消息举世震惊,日本地质专家们都表示难以置信。
李四光的地质学勘探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随后,依据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的石油勘探事业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等相继被发现。李四光在为中国寻找大型油田、实现石油自给自足方面,建立了不世功勋。
另一方面,李四光很有先见之明,预料到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国防力量的支持,而国防力量建设就需要铀矿资源,这一资源在武器研究方面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当初李四光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的时候,还从英国带回一台伽马仪,这台仪器为后来我国寻找铀矿、发展武器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我国研究事业上,前辈们的名字熠熠生辉,其中也定然必不可少李四光的身影。
英雄老去,时代更迭,精神不朽。那个年代正是很多像李四光一样的仁人志士,漂泊求学有所成,在祖国最艰难的时期,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丝毫没有保留、不计名利得失地默默付出,他们的无私奉献加快了国家发展的步伐。他们对祖国有信心,国家也对他们委以重任,一起走过了黎明前最黑暗最难熬的路。如今在祖国日益繁荣强大的现在,他们难能可贵的精神和品格仍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祖国建设。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