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动态

华为比亚迪特斯拉齐聚机器人赛道 2025开启商用元年

2025-02-25 行业动态

  华为/比亚迪/特斯拉齐聚机器人赛道。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关键转折点,行业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特斯拉CEO马斯克提出“年产10亿台机器人”的目标,华为、比亚迪等中国科技与制造业巨头已悄然完成技术布局。蛇年新春的机器人表演提高了人们对智能人形机器人的期待,整个行业也站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关键转折点上。DeepSeek等AI技术的发展为困扰机器人许久的技术问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推动机器人在今年走入商用元年。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这一赛道的爆发不仅是技术飞跃,更是全球制造业格局的重塑。国金证券预测,2027年人形机器人可能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1.58亿元(中国)跃升至2030年的38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61%。资本和政策的多重推动让机器人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例如,一家为华为、特斯拉、比亚迪供货的零部件企业近期获79家机构投资21亿元。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多种类型机器人概念受到各类资本青睐,在国内外长期资金市场中相关指数不断攀升。

  利好政策频出,使人形机器人从科幻概念迅速演变为万亿级产业风口。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及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工信部明确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2027年总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推出地方性支持政策,通过资金引导、场景开放、产业链整合等措施加速产业集聚。政策推动下,国内已形成覆盖“零部件-整机-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例如,华为联合超百家企业搭建具身智能生态圈,并在深圳设立全世界创新中心;特斯拉、优必选等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与示范项目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一些高危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已经走进现实,开始大规模商用。在江苏苏州,减振器2021年的总销量达到了250,000部,是2020年的两倍以上。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融合,国内各类机器人的商用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作为国内ICT产业龙头,华为延续其“根技术+生态聚合”战略逻辑,在机器人领域构建起强大的竞争力。凭借在人工智能、算法、芯片以及通信技术等多领域的深厚积累,华为为机器人赋予了“智慧的大脑”与“敏捷的神经”。技术上,华为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的全栈能力,自研昇腾AI芯片、192线激光雷达等。生态方面,华为联合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等超百家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提供标准化接口与开发平台,降低了行业创新门槛,吸引了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拓展。这不仅加速了技术迭代升级,还催生了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如智慧工厂中的智能协作机器人、智慧物流中的仓储分拣机器人以及智慧医疗中的辅助诊疗机器人等。

  在场景应用上,华为通过5.5G网络实现远程操控与群体智能调度,主攻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在矿山领域,华为与大型矿业集团合作,实现了无人采矿作业的高效运行,设备年运行时长增加了20%,达到8000小时之后。在港口场景,华为的智能调度系统提升了集装箱装卸效率30%。同时,华为在东莞产业园投入72亿元,2025年量产目标直指工业与特种领域,其“云-边-端”协同架构有望成为行业标准。

  特斯拉Optimus的核心逻辑与FSD同源,采用极简硬件+极复杂算法模式。尤其是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引发了广泛关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与FSD的同源技术使其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力更强。成本控制方面,特斯拉试图将汽车制造经验应用于降低人形机器人成本,目标压缩至2万美元以下。然而,特斯拉面临本土化困境,FSD因无法适应中国交通规则而迟迟未落地,导致Optimus在中国市场缺乏足够的算法训练数据,面临来自华为、比亚迪等本土巨头的竞争。此外,端到端模型的安全性质疑也可能会影响其监管审查。

  比亚迪以其垂直整合能力进军机器人领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多年耕耘积累了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电机、电控、电池均实现自主研发生产。例如,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为机器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上,比亚迪展现了突出的成本控制能力。谐波减速器成本比日系品牌低40%,行星滚柱丝杠成本降低30%。比亚迪的类人形机器人已在自有工厂用于装配与搬运,逐步增加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数量。未来,比亚迪将机器人单价瞄准20万元以下,主攻中小制造业企业市场。不过,比亚迪在技术上依赖第三方方案,在高端市场可能面临风险。

  人形机器人的竞争本质是核心零部件的军备竞赛。在减速器与丝杠领域,特斯拉供应链企业五洲新春已实现谐波减速器量产,华为的昇腾系列芯片在算力方面表现突出。传感器与芯片是机器人感知外界环境并做出决策的核心部件。特斯拉采用自研的Dojo芯片,通过强大算力支持机器人的智能算法。在国产替代进程中,6轴传感器、电子皮肤等核心部件虽在加速发展,但在高精度场景下仍被博世、基恩士等国际巨头垄断。灵巧手与运动控制决定了机器人操作的精准度和灵活性。特斯拉展示的12自由度灵巧手能完成复杂动作,华为联合乐聚机器人开发仿生关节,探索更灵活高效的运动控制解决方案。比亚迪则聚焦于基础功能优化,提升机器人在搬运、装配等任务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路线上与国际存在差异,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长远来看,唯有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话语权的企业才有望引领潮流。

  特斯拉在最近举办的WE,ROBOT发布会上,马斯克亲自揭晓了备受期待的人型机器人。发布会现场,一位嘉宾在近距离体验这款机器人时,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与机器人共同记录下这一时刻

  您还记得今年登上春晚舞台的扭秧歌机器人吗?人形机器人,不只能当演员,而且正在融入更多的生产生活。新春伊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加速奔跑,在新赛道里抢占先机。

  特斯拉近期正致力于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开发工作,为此展开了大规模的招聘行动。公司招募了许多“数据采集员”,他们的任务是在身着动作捕捉装备的情况下模拟机器人的各种动作,以便收集训练Optimus所需的大量数据

  11月4日,赛力斯发布声明称,网上流传的关于“赛力斯将开展人形机器人业务”的信息不实。公司没有计划召开“人形机器人技术论坛”等会议,也没有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相关合作

  今天港股大跌,而A股表现较为坚挺。超过3300家个股上涨,100多家涨停,市场中位数涨幅为0.56%,投机情绪高涨。机器人概念股继续保持强势,长盛轴承盘中涨超110元,自去年2月以来股价已涨超10倍

  比亚迪和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各有优势。比亚迪在整车制造、电池技术和电机控制等方面具备全产业链优势,能够更好地整合智能驾驶系统